9月10日13时,身“披”国旗的CA1523航班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抵上海虹桥机场。这是国航首架C919国产大飞机投入运营。
谁能想象,75年前的开国大典,参与阅兵的飞行编队只有17架飞机,没有一架“中国造”。而为了飞出气势,这支飞行编队不得不绕回来再飞一圈。
这是2024年8月28日在位于上海的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拍摄的国产大飞机C919交付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大飞机梦不光是中国商飞的梦,也是中国民航人的梦。”C919大型客机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组长揭裕文说。
1996年,面对导师提出的“你的梦想是什么?”,26岁的潘建伟如是回答。2001年,他放弃海外教职回国,在中国科技大学组建实验室。2012年,潘建伟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余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10年后,他们又成功实现突破,创造了1200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的新世界纪录。
潘建伟在实验室中工作(2012年11月16日摄)。新华社发(中科大宣传部提供)
多少百折不挠,多少奋起直追,积蓄起创新创造的中国力量。
“1000多天日夜的奋战,我们攻克了175个设备难题和452个工艺技术难题。”要让“粗厚重”的“百炼钢”成为“高精尖”的“手撕钢”,太钢精密带钢公司的工程师廖席所在的研发团队在钢铁上下足了“绣花功”。
“手撕钢”,学名叫作不锈钢精密箔材,厚度仅有0.015毫米,相当于A4纸的六分之一,主要应用于精密仪器、航空航天等领域。这项技术因生产工艺难度大,曾长期被外国垄断。
太钢集团员工在展示用手撕开0.02毫米厚的超薄带状不锈钢(2019年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煎熬的。光在轧制这一块,我们就经历了700多次的失败。”廖席说。
2018年底,太钢精密带钢公司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厚0.02毫米、宽600毫米的宽幅“手撕钢”,2020年又成功研发出厚0.015毫米、宽600毫米的“手撕钢”,实现了特殊不锈钢精密箔材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一个曾经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国家,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研发体系和工业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这是2023年10月24日拍摄的中国宝武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车间一角。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7月16日,一辆解放J7创领版高端重卡在吉林省长春市缓缓驶下生产线,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第900万辆解放牌卡车正式下线,同时也标志着“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中国一汽总产量达到6000万辆。
汽车产业,是公认的最能体现国家制造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连一辆汽车都不能造。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迈上3000万辆台阶,连续1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与消费国,并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7月16日,中国一汽第6000万辆汽车暨第900万辆解放牌卡车驶下生产线。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你在你的岗位上,把你自己做这个事做到极致。”时敬龙说。
造车领域的“创新大王”,这是同事们对时敬龙的称呼。每当有新的汽车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就到了时敬龙和他的团队最为忙碌的时刻。作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的一名数控机床工人,时敬龙要按照设计师提供的图纸,高精度地加工成实物,为实验做支撑。
在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开发院,时敬龙正在对加工刀具等设备进行调试。
多年来,时敬龙瞄准技术前沿、聚力攻关,累计完成50多项国家级、集团级重点项目,攻克130余项企业难点课题,成为制造技术领域名副其实的创新先锋。他说,“一定要有恒心、有信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一定会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这个国庆假期,时敬龙依然坚守岗位,争分夺秒攻关商用车制造领域电弧增材工艺技术研究项目核心产品的精密加工。“每次攻关之后,我感觉有一种自豪感,感觉自己能发挥自己的价值。”他说。
这是5月16日在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车间拍摄的数控机床激光雕刻作业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火种。创新,是支撑民族复兴的脊梁。
今日之中国,一条条产业链上,高质量发展蓄势跃升,一幅幅规划图中,新质生产力孕育勃发。每一个人的努力奔跑,汇成一个国家的向“新”而行。
6月23日,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起飞的飞机飞过深中通道。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